一、农机合作社做大做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与对策:
1、资金短缺,用地政策不明确,始终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由于绝大多数合作社是近二、三年内新成立的,起步较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另一方面合作社成立以后征用土地建机库等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和作业费用不能及时收取,合作社用于购置新机具和发展生产的流动资金难以为继,目前我县对农机合作社的信贷政策还不明确,同时得到国家项目扶持的合作社毕竟只是极少数。所以低投入、低积累、高分配,“两低一高”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形成预想和需要的规模经营、服务功能、设施配备和技术资源,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强做大。
建议:一是政策上予以倾斜。国家补贴资金继续加大投入和补贴比例,要在税收上少征或免征各项所得税,农田作业所需燃油供应上要予以一定的补贴,安排项目时优先考虑农机专业合作社。二是用地上予以照顾。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用地归为农业用地,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解决合作社经营管理场所用地问题。三是资金上予以扶持。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信用贷款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贷款项目。
2、专业人才缺乏,合作社运行水平较低
目前合作社成员大多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合作社的主要管理者也大部分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搏击市场的能力还很有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近期来对全县11家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查,有经营管理头脑,富有市场搏击经验,在农村担任村官的仅有5人,其余社长均是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从学历上讲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合作社理事长只占总数的20%。虽然有些合作社也聘请了技术人员,但也仅限于操作、维修技术指导,难以参与决策,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多数社员只关注“农田作业”,对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以及如何经营管理较少过问,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其内部事务往往由理事长一人拍脑袋决定,导致合作社的整体运作随意性较大。
建议:引进培养人才,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人才的引进、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把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者、管理者纳入培训计划,按区域、分季节、有重点地对所有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进行业务知识、经营管理等方面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参观、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合作社管理人才、会计、技术人员等,为合作社的发展培养造就出一批实用人才,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整体水平,增强他们参与市场竞争,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农村机耕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与对策: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先天建设不足,后天人为破坏导致机耕道退废严重。 80年代初之前,受当时条件限制,为了少占耕地,节约建设成本,机耕道多为土积而成,机耕道修建标准较低,且柏油路面较少,主要用于人、畜力车的通行,宽度在2.5米以下的居多。同时,道路桥涵路堤和排水设施不配套,雨水冲刷等自然环境极易造成道路损毁。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但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由哪个部门来具体实施,造成了有人问,无人管的局面。由于对乡村机耕道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全县大部分机耕道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维护的状态,人为破坏现象严重。许多农户为了一己之利,将田埂年复一年地向路面推进,使得路面越变越窄,时间一长,机耕道变成了人行道。也有的农户为了图一时方便,随意在道路中间开沟引水,经过水冲车碾,本来完好的路面,变得坑坑洼洼,破烂不堪。机耕道的现状完全不能和快速发展的农机化相适应,因“有机无路”、“有路难行”,很多农户望机兴叹,农机手也被迫减少作业量,农业机械的效率和优势不能发挥,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之一,农民期盼机耕道建设比通村公路建设更为迫切。
2、投入不足,无法兴修和养护。从80年代后,全县对田间机耕道建设投入微乎其微。大多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没有机耕道建设预算,苦于无建设资金,机耕道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少乡镇村干部提出,兴修和养护农村机耕道路是农村中的公益性事业,应该由国家投资出钱;有的农民认为,兴修机耕道路应由当地政府投资出钱,养护维修机耕道路则由农机户(农机手)出钱;而有的农民认为,兴修和养护机耕道路是村集体的事,应该由村集体出钱。由于众说纷纭,兴修和养护机耕道路的资金得不到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后又不能摊派,致使兴修和养护机耕道路的事情大多搁浅。
3、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标准。近几年来,有的乡村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也安排了兴修机耕道路。但由于乡村机耕道建设的规划、布局和管理没有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相当一部分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按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角度来规划布局,侧重于方便农民生活出行,随意性大,道路质量没有保证。这样既难以避免重复和浪费,又使机耕道对农机化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
(二)几点建议及对策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目前,国家对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很多,但这些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没有捆绑使用,不利于机耕道建设的整体规划。有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修路,建水利以及土地整改开发,却忽视了与乡村机耕道建设结合起来,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机耕道路建设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做到农村机耕道路建设年年有规划,有措施,有督促检查,有责任。要把机耕道路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基本建设范畴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中,统筹规划、同步建设。要做到机耕道路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与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按“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580—2010》,做好调查摸底,制定详细规划,做到“一乡(镇)一图”。同时,要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职责任务,建立考核机制,积极推动农村机耕道建设工作的落实,促进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有序快速发展。
2、广泛宣传,多渠道筹集资金。乡村机耕道路建设要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主要依靠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在自愿基础上投工投劳进行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机械化和机耕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广造舆论,充分调动农村干部群众建设机耕道路、维护机耕道路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建设和爱护机耕道路的主力军。同时,要创新机制,实行政府扶持引导,农民主体投资,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机耕道建设。据测算,每公顷水田需建设机耕道150米,全县应建成机耕道4215公里。现成的机耕道只有563.41公里,占13%,还有87%需要续建。由于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农民无法承受这么大的经济负担,政府要积极引导,要切实增加资金投入,国家财政支持要占总投资的60%至70%。要采取“向上级争取项目经费、财政拨出专款、受益村农户投工投劳投资”三结合的方式筹措资金,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项目资金为推动,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有效的投入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机耕道建设落到实处。
3、加快土地流转,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在短时期有效地推动机耕道建设,而机耕道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规模经营和农机化作业。当前应尽快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把那些抛荒和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承包给真正愿意集约化、专业化种植的农户,并从政策上给予必要支持。应大力推进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引导、支持、鼓励农业专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大户的发展,逐步实现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壮大规模,从而实现农田耕作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4、制定配套政策,切实加强管护。机耕道路建设与管理要同步进行,双管齐下,要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建立机耕道路建设和管护机制,在加大机耕道路建设扶持力度的同时,加快制定机耕道路管护的地方性政策和规定,明确管护义务与责任、违规处罚规定,提高农民群众管护责任心和自觉性,共造管护为荣、不管护为耻、破坏必纠的社会氛围。针对机耕道失养、怠养现象十分突出的问题,要按照开工一条、建成一条、管好一条的要求,引导群众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要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业人员负责指导机耕道的管护,行政村要落实专人负责机耕道的养护。要采取政府补助一点、乡镇安排一点、村级筹一点,解决机耕道养护的资金问题。乡镇与村、村与村民要层层签订机耕道路管护责任书和管护合同,严格考核制度,从源头解决无人管路,无钱养路的问题,推动机耕道路建管规范化、制度化,把机耕道路真正建设成为农民致富的康庄大道,使机耕道路真正成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