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在希望的田野上——协会领办产业 产业振兴农业

作者:吴其福 本站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6日
   鼎城区农业机械协会自2005年成立至今,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协会会员由当初的200人发展到现在的1125人,其中单位会员80个。2016年底会员拥有的各类农业作业机械8.125万台(套),占全区农机总量12.5万台(套)的65%,农机净值达1.12亿元,占全区1.6亿元的70 %。近几年内区农机协会会员为全区粮油种植户提供粮油生产的机耕、机播、机收、机运、机烘干、植保等作业服务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21%,其中协会完成的占58%,目前,全区水稻机耕率达99%,机插率达22.8%,机收率达99.7%,形成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服务的组织模式。这不仅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为缺劳户和外出打工户解决了无劳力之苦。据查证,机插水稻比人工插秧每亩要高产200斤左右,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与前些年比较,还加快了“双抢”进度,为晚稻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会员个人收入也有明显增加。全区农机协会流转土地10万多亩,这为提升我区机械作业能力,实现农业机械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年来,鼎城区农机推广荣列全市之首,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一、创新思路,科学决策。
   区农业机械化局党组一班人,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就农业机械如何推广、发展和使全区农民富裕、农业进步、农村发展进行认真讨论,进行深入研究。思路决定出路,走什么路?怎么走?他们不是拍脑门决策,而是从实际出发,开展调查研究。他们认为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种田不合算,纷纷处出打工,荒了田废了地等。同时,在调研中发现,韩公渡镇英湖村的农民陈国教同志, 在2001年自筹资金4.5万元,率先购买了三联牌联合收割机一台和手扶插秧机一台,这两台农业作业机械当时都是全区第一台。他在第一次开起联合收割机下田作业的路上,高兴地唱起了“我们的希望在田野上……”。通过实地收割,效果很好。一位站在田埂上的农民高兴地说:多年来,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插秧割稻不用手”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另一位农民跳起脚来说,“农村工夫三门狠,插秧割稻扯棉梗”(农村三弯腰)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耕田有耕整机,插秧有插秧机,割稻有收割机)。陈国教同志一年下来他不仅轻轻松松流转种植了30多亩双季稻,还净赢利3万多元。由此,局党组一班人认为陈国教同志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探出了路子,做出了样子。下定决心调整思路,瞄准国家政策,抓住群众心理,研究成立全区农业机械化作业专业协会。
      二、办好协会,科学组织。
      局党组认识统一后,不是下命令拍桌子强推,而是采取启用能人,依托具有一定机械设备实力,具有一定组织号召能力和具有奉献精神、事业心强、敢于担当的能人担任协会会长。2005年组建成立了鼎城区农业机械专业协会,由陈国教同志任会长。十多年来,通过一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行家理手、乡土能人组建农业机械协会分会23个。协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会员利益和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搞好优质服、技术培训、科学管理、提供信息、设备零件购置、田土流转、联系业务等工作作为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专人负责,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解,有业务共同去做。全区协会影响着、引领着、改变着农民的耕种方式,从繁重的劳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区农机协会和乡镇分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多元化的科学管理手段,多渠道全方位的协调服务,展示了农机协会在农机技术推广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英明论断。
村民胡建国看到别人机插水稻好,产量高,便买一台插秧机,可当他一操作起来,都什么也搞不好,便找到会长陈国教,老陈就耐心地从如何备秧、怎么操作机器、怎样进行插秧、大田管理讲起,手把手的教他操作,使他不仅成为了一名熟练的操作手,还为周边乡镇农民插秧服务的同时,每年创收2万多元。当年胡建国同志加入协会。
      三、主动服务,科学指导。
      区农业机械协会,是由有农业作业机械设备的农民自发组织、自愿联合、自我发展,集专业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它的独特性。局党组对此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本着参与不干预、协办不包办的原则,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对协会在组织建设、办会场所、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局领导基本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解。他们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一是争取区财政投入。先后帮助协会争取财政支持160多万元资金,用于办公场地、机库棚、停车坪及农机装备的购置、保养。
      二是实行项目对接。以土地深耕项目、农机推广补助项目、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水稻秸杆还田项目及农机化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为切入点,对修建的机耕道进行奖补,对农机承担土地深耕作业、机插秧作业、油菜直播作业、秸杆还田作业进行补贴等。
      三是加强沟通、协调,不断优化协会发展环境。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机协会的发展,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机化发展大计,加强与经管、农业、水利、工商、税务、质监、银行、国土、电力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简化手续、优化服务,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在用地、用电及资金信贷方面,多次与国土、电力、银行等部门进行衔接勾通,协调处理各种问题,营造良好环境。
      四是搞好技术培训。近几年来共开展了上百次技术培训班,共培训人员15000多人次。通过培训,会员的农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机操作技能进一步娴熟,为协会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协会还经常通过电话、电脑发布和收集提供信息,联系业务。十多年来,跨区作业业务已发展到安徽、海南、重庆、河南、河北等10多个省市,他们协会的技术骨干到津市、武陵等区县市办插秧示范点、展示区,不仅把农机作业业务做到周边市县,还把技术与经验传授给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辐射带动效应。协会还对会员需要的机械设备、零件、油料等提供采购服务。
      通过调研,区农业机械协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小协会不仅有大作为更有大贡献。要办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首先必须瞄准国家政策,抓住群众的需求心理,依托一个好的产业,选准一个好的会长和一班人,建立起优质服务与科学管理的良好机制,切实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其次是得力于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重视和关注,特别是主管单位局农业机械化局领导大力支持。
     同时,笔者从调查中也发现,要充分发挥农机协会的作用和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目前必须解决好以下五个突出问题:一是建立农业机械维修体系;二是要修建好便捷的机耕道:三是机插秧的育秧技术普及与推广应用;四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协会支持特别是资金扶持;五是要加强对土地流转速度和转流中矛盾协调处理。
                                                                                                                              

新闻来源地址:湖南农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