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不丢脸

作者:胡伟 本站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6日

“现代农业要发展,需要大量大学生‘新农人’的参与。”、“新农人,不丢脸。”。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肯定和赞许声中,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的鼎城,现在,返乡种田的大学生多了,80后、90后多了。自湖南省2014年实施“三个百千万工程”以来,一大批有知识、眼光和技能的年轻人,撸起袖子,沉下身子,以不同于传统农民的姿态纷纷投身农业领域,努力践行着“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的誓言。

返乡大学生杨校——白天种田,晚上当官

杨校能吃苦,要不是鼻梁上架着的眼镜和一股书卷气,经验老道的样子还真看不出是个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大学生。“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很好,水稻田里也能成就一番事业。”,3年前,当他说出要回家帮助父亲经营现代农机合作社的想法后,同样是大学毕业的妻子表示了赞同,与他一同辞去了成都会计师的工作。如今,小两口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大学生农民。经过一年的发展,他所经营的鼎大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也从原来的300多亩扩增1000多亩。近年来还引进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高速插秧机、烘干机等多种农用机械来替代人工。

杨校一有空就学习农技、农机、管理市场等知识。“农技、农机、管理、市场……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对于未来,刚选上村主任的杨校有着新的谋划:扩大种植面积、选新品种、搞绿色循环农业……带领乡亲们实现全面小康的路还很长,杨校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实实在在。

大忙人钟学科——要做稻谷精加工行业的领头羊

正是春耕备耕时节,鼎城区科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学科显得十分忙碌,一方面要整理周边村民的农机需求订单,一方面又要就近选派农机上门服务,有时忙得连中饭都顾不上吃。“能够让合作社不断壮大,为农户提供有效服务,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农机服务专业化发展新路,忙点累点都值得。”钟学科说。

今年,合作社投入近千万元新建了日处理能力200吨稻谷精加工处理线和150吨烘干机组,不仅满足了合作社近千亩双季稻的生产需要,还和周边农户签订种植订单,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费用、统一用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和加工的“五统一”管理,带动农民按照无公害、绿色稻米技术操作规程,实施标准化生产。这些绿色稻米经过精加工和包装后,将销往上海、广州等地各大超市。

“黑麦客”王华——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作为笔者10多年不见的老友,王华一脸憨笑,黑壮的个头如同泥土那般平凡而厚重。“2000年,一起搞收割机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在农村干出一片天地来。这么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不光我一个,连同周边的朋友们,养家糊口算是够了。”按王华自己的话说:“作业虽然辛苦,风餐路宿的,有时候连桥洞也睡过,但是收入却很可观。”在他家偌大的院落里,笔者见到了一台雷沃904拖拉机、一台雷沃谷神收割机和两台久保田半喂入收割机停在车棚里。“他的雷沃拖拉机旋耕作业二十来天,100元一亩收入,一季下来收入跟收割机差不多……王华还是村里第一个盖起了三层楼的,花了四十多万”,自豪的话语间笔者听到了农机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巨大改善。

除了跨区作业,王华他们还与许家桥乡周边农户签定农机作业服务合同,并合理定价,每年为农户提供代育秧,代耕作、机插、机收等 “一条龙”机械服务作业项目,让广大农户省事更省心,也不断壮大自身实力。随着作业面积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去年,作业面积达5万亩,经济收入30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15万元。同时,近年来合作社还主动帮助低保户、困难户实施机插、机收水稻100余亩,减免费用2万余元。

2016年,在国务院“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精神指引下,在湖南省“洞庭湖区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强力推动下,鼎城区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发展质量越来越高,经营效益越来越明显。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农机合作社93家,社员1063人,总资产1.8亿元,农机原值达1.35亿元,总收入6993万元,获纯利1748万元,合作社作业覆盖率提升到了68%以上。2014-2016年进入省“千社工程”的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就达到了38家,去年有益民、天磊、登丰、黄花等四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一大批农机合作社通过自身的发展,政策的引导,成为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完善的设备设施、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完备的安全保障措施、有显著的综合效益的“五有”型农机合作社,运作越来越规范。


新闻来源地址:湖南农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