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引导农机合作社创新发展

作者:朱明生 本站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3日
       近年来,衡阳市农机管理部门顺应形势,因势利导,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强扶持,培育亮点”的总体思路,推动了农机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合作社创新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农户进入市场和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组织形式创新。近年来,以实施“千社”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全市出现了四种主流模式,即:农业龙头企业主导型的“安邦模式”、农机生产销售部门主导股份合作型的“泉湖模式”、村民委员会领办型的“大广模式”和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或资产折股量化的“户户联合模式”。目前,全市注册农机合作社620家,8家评为全国示范农机合作社,专职从业人员2.4万人。
        二是产业业态创新。农机合作社在为农业生产作业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多种经营,从单一的农机作业服务和农业种植拓展到农业产品加工服务、农机销售流通维修、农机教育培训等领域,形成了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等综合经济实体,实现了“卖服务、卖产品、卖资源信息”,呈现出了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不断加深的趋势。目前,全市农机合作社流转耕地面积89万亩,拓展型农机合作社75家,农机作业服务面积(含跨区)超过480万亩。
        三是运行机制创新。依托农机服务行业协会,形成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好局面。衡阳县农业机械服务协会成立以来,该县50多家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和农机大户共120参与协会,协会运用短信、微信群、QQ群等信息化手段发布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有的合作社采取入股、租赁、托管等方式统一经营成员土地,或聘请职业经理人或专业管理团队负责日常经营。目前,农机合作社逐渐成为了集新型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于一身、融生产与服务为一体的开放载体和复合组织,逐步形成了参与主体多元、利益分配多样、管理决策灵活的运行机制。2016年全市农机合作社年产值超过35.3亿元。
        四是支持方式创新。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资、教育培训和人才保障工作,提高合作社综合实力。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全市20家市级示范社建设。定期开展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联合农机企业、高等院校,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经营培训体系,培养一批合作社领军人物。同时抓好农机手职业培训,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新型农机手,进一步优化了农机化人才队伍结构。今年全市共开展了农机技术培训121期,培训8850人次。部分地方还下派农机系统有中高级专业技术的干部到合作社实行“一对一”包扶指导,着力帮扶打造农机合租社品牌。

新闻来源地址:湖南农机网